让实体经济的“树”更加茂盛
作者:365bet体育投注 发布时间:2025-11-06 10:09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让实体经济的“树”更加茂盛 2025年11月05日 09:23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和增强实体经济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十五五”期间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打造“参天大树”“实体经济更豪华?”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不能做的越来越少,能做的越来越好。”走进山东青岛一家制造企业的车间,各种大型机械臂“听指挥”,精准拾取零件,“精细”完成装配作业。智能搬运机器人来回穿梭,忙忙碌碌,智能冰箱快速组装生产线,充分体现了灯塔工厂的科技风范。” “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规模化定制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该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劳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生命,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场所。环顾全国,更多更多传统制造企业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升级,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让“老树发新芽”,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实体经济的基础越来越牢固。”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沙杰表示,“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年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连续15年位居全球制造业“榜首”。 2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做不到的越来越少,能做的越来越好。 “十四五”期间,我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移布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增加值、从业人员等主要指标几乎占制造业总量的80%。这些产业大多是基础产业和民生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传统产业加速“更新换代”,累计建成高效智能工厂230余家、5G工厂1260家。新增装机工业机器人占全球50%以上。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普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新能源汽车、锂电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锂电池、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居全球第一梯队,仿人机器人具备从基础芯片、零部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的应用已经从医疗领域扩展到教育、工业等领域。生物生产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健康、绿色能源等行业。制造质量和效率实现跨越,企业发展创新催生变革。 “看,这就是我们车间的人形机器人‘明星员工’,它进行人工视觉检测。四川某制造企业的负责人介绍了各种智能工厂向记者介绍了设备和应用。如今,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工业制造等领域带来效率和质量的飞跃,也为业务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显着特征。你看,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处“遍地爆发”,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数量已突破1亿台(套);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仿人机器人从“搬上舞台”、“跑在田间”向“家用”“工厂制造”进化……我们组织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推动5G应用规模化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十四五”期间,信息通信技术将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在生产领域,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2万个,“无人矿山”、“黑灯工厂”、“智慧港口”等新模式、新业态逐步成长。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的时期,我国积极驾驭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较多,同时,世界乱象丛生,大国博弈更加激烈。外部环境复杂激烈,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多,风险挑战增多。但危机中蕴藏着机遇,机遇也能扭转。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扎实、优势多、稳定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主要趋势没有改变。变化带来机遇,挑战激发斗志。中央金融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十五五”期间,既要乘势而上,又要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型市场优势、门类齐全产业体系优势、人力资源丰富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f 一切优势在质量发展中取得实效。 “我们是靠实体经济起步的,未来也要依靠实体经济。” “我们正在开足马力,保质保量,满足客户订单的需求。” “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未来三到五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近日,记者在上海、广东、湖南等地采访发现,大多数制造企业都在大力创新、研发、创新升级,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十五五”期间,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意见》提出,“坚持经济发展的重点向实体经济倾斜,遵循经济发展的方向”。智能、绿色、融合”、“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国经济是从实体经济起步的,也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郑善杰表示,《建议》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和强化实体经济基础”作为首要战略任务,并提出了四大任务,可以从“基础”四个方面来抓整合升级意味着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国现有产业体系的“核心”。《建议》提出了“推动重点产业质量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加快传统产业质量有效提升和数量合理增长。初步预计,未来5年将新增近10万亿元的市场空间,激发出发展的巨大动力和人民的红利。创新培育,就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层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技术、生物制造、氢能与核聚变能源、脑修复接口、实体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行业势头强劲,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反面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版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扩能提质,推动服务业高质量高效发展。我国服务业还存在巨大的拓展和提质空间。 《意见》提出“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等措施,将加快经济结构重塑和优化,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强基增效,就是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铁基础设施网络途径、道路、港口、邮政快递、电力和宽带。 《建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总体规划”、“适当提前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等措施,将发挥更强的支撑作用。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发展的契机,拓展宏观政策空间,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动要素的高效协调,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效率,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郑沙杰说道。 (编辑:杨淼)
电话
020-66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