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消费提示:“麻醉”鱼还能吃吗?
作者:bat365在线平台官网 发布时间:2025-11-13 09:51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国消费者报讯(记者孟刚)近日,网络上一段“麻醉鱼”视频引发关注。视频内容是商业水产用户使用“鱼麻醉”来镇静活鱼。这些视频让很多消费者怀疑吃鱼是否安全。那么,“麻醉”鱼可以放心食用吗?主要成分是丁子香酚。记者发现,视频中,商家将新鲜的鱼倒入装满泡沫的方形塑料桶后,原本活泼的鱼很快变得安静起来。据拍摄视频的网友介绍,这一场景是在某水产批发市场拍摄的。鱼并没有死,而是处于“麻醉”状态。据他介绍,这种方法是为了减轻活鱼在转运过程中的应激反应。从而有效降低鱼类在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这种“麻醉”手术所使用的产品到底是什么?记者使用关键词“麻醉鱼”、“鱼麻醉剂”搜索网络平台,出现了多款鱼麻醉产品。在商家介绍中,“鱼麻药”有“醉鱼药”、“鱼力”、“渔人财富”等多种名称。有些产品声称“无毒可食用”、“一秒见效”、“一滴,鱼任你摆布”。记者发现,这些产品的有效成分是丁子香酚,马拉维商家在其宣传页面上用视频展示产品来源,称该成分为“植物提取物”。有卖家透露,这类名为“鱼麻醉”的产品主要功能是测试活鱼,其主要客户是水产养殖和运输商人。长途飞行时鱼类在运输过程中,在密闭的环境中很容易缺氧而死亡,并且在捕捞过程中常常会因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受到损伤。很多从业者在类似情况下都会选择使用“鱼麻醉”来暂时让昏迷者进入昏迷状态。到达目的地后,鱼仍能苏醒,保持新鲜。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顺生表示,活鱼运输中使用麻醉剂并不新鲜,在其他国家也很常见。一方面,鱼儿离开水面后可能会因剧烈挣扎而死亡,或者可能造成体表损伤,导致鱼病感染;另一方面,在运输过程中,鱼的密度比较高,缺水缺氧很容易造成活鱼死亡,而麻醉剂的合理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未明确的残留剂量标准 尽管丁子香酚实际上已被用作水产品运输中使用麻醉剂,其合规问题仍需明确。记者发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编制的科普读物《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a》称,丁子香酚是一种具有麻醉作用的活性物质,主要来源于丁香、肉豆蔻、肉桂、罗勒、月桂等天然植物的芽、叶、茎。丁子香酚最常见的用途是镇痛和抗炎,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口腔诊断和治疗剂。经过不断的功能探索,丁子香酚也被用作食品调味剂,并在中国、美国和欧盟合法使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丁子香酚对活鱼的麻醉作用已被广泛接受并用作钓鱼麻醉剂,并在日本、New Zeal已合法使用而南非、中国台湾等地的食品工程博士、科普撰稿人告诉记者,丁香酚作为我国法律法规允许的食品添加剂,并没有规范其在食品中的使用。这是因为作为香料,即使烈性大到消费者无法接受,也不会危害健康,所以标准上没有限制。食物的急性中毒是通过导致老鼠死亡的剂量来衡量的。食盐杀死老鼠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3000毫克以上,丁子香酚杀死老鼠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000毫克左右。可见,丁子香酚的急性毒性,即直接导致小鼠死亡的能力,并不比食盐强。从这一点来看,它的毒性是比较低的。丁子香酚可以用于水产养殖和运输吗?记者发现,虽然食品添加剂方面对丁香酚有明确的规定,但丁香酚未列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水产养殖用药明文》,既未列入禁止使用“黑名单”,也未列入允许使用“白名单”。此外,《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局-食品中41种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了41种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其中不含丁子香酚。记者发现,2019年和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了《水产品和水中丁香酚类化合物的测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汽油燃料产品中丁香酚残留量的测定其他水产品和水中的规定》,但对于加工食品来说,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适量地”在各类食品中作为调味品使用。 2024年,发现食用鱼类中丁香酚检出率。每天0.15克丁子香酚。残留物一般可以通过蒸、煮、炖等热处理方法有效去除。只要你吃的鱼没有很重的腥味,就不用太担心。上述科普读物还表示,通过日常的蒸、煮、炖等热加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丁香酚残留物,去除率可达80%以上。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居民通过吃鱼摄入的丁子香酚量低于人体每日可接受摄入量,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关专家表示,虽然目前消费者无需对活鱼麻醉问题过于担心,但由于丁香酚在鱼品运输行业中逐渐普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规定,确保从业人员具有合法合规性。
电话
020-66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