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景·镜语
作者:365bet网址 发布时间:2025-10-31 09:33
《镜景·镜语》第187期↑拼版照片:上图为1933年2月拍摄的第一批文物南移至太和门广场时的场景(照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下图为2025年10月10日拍摄的太和门广场(新华社记者金亮快拍)。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迎来建馆100周年。预计的降雨还没有到来,一早到达故宫的时候,云已经开始放晴了。柔和的阳光在大门的琉璃瓦上投射出一种美妙的和谐。看上去,它叠加了一百年前文化文化南移的档案形象——一切都变了,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为了了解这段跨越百年的对话的意义,我提前把老照片存进手机里,上上下下太和门广场,反复对比,最后选择了一张与历史场景一模一样的视角。当古今构图浑然一体的时候,游客的欢笑声和1933年文物南迁的匆忙,完成了同一块方砖上时空的叠加。站在那个位置,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被小心翼翼地抬着的木箱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了:这些是一代代禁人编织的长卷,让这座昔日的故宫在一百年后仍完好无损地留在人们手中。对我来说,这个图像不仅仅是图像的分割,更是一种跨越世纪的交流——让我们看到紫禁城的砖块中隐藏着时间的力量,而我们都是这一遗产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当视野聚焦在百年学术史的尺度上,一砖一瓦、一箱一箱、一幕幕,无不诉说着生生不息的故事和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1933年的太和门广场,那些南运文物的盒子和木架,鲜明地提醒着我们乱世中的中国文脉的生存; 2025年的太和门广场,游客被关在红墙黄瓦之间,生动展现了盛世文化的活力。从文物遗存转移的替代,到文化传播的发展,同一空间的古今对比,不仅承载着战争与和平中中华文明密码的传承,也折射出一个国家从保护自身文化根源到弘扬文化根源的奇妙历程。记者:金良快 编辑:张传秋 张山辰 黄震 镜语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电话
020-66888888